中国—东盟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30年来,双方贸易快速增长、经济融合日益加深,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不断深化,释放出蓬勃生机,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与东盟都是全球重要的生产制造基地,拥有超大消费市场,双方密切的贸易往来与十一个国家20亿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一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30年来,中国—东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从1991年的不足80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6846亿美元。自2009年起,中国连续12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20年,东盟首次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超过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七分之一。2021年1-10月,中国—东盟贸易额已达7033亿美元,同比增长30%,全年将再创历史新高。

  二

  品类差异优势互补

  30年来,中国—东盟贸易互补性持续展现,为双方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以果蔬产品为例,中国大部地区处于温带,东盟国家多位于热带,随着双方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水果和蔬菜产品进出口数量、金额不断扩大,很好地丰富了双方市场,满足了消费者差异化需求。

  据海关统计,2020年中国—东盟果蔬贸易额约150亿美元,其中东盟国家水果对华出口总额约60亿美元,仅鲜榴莲就达到23亿美元。2021年1-8月,中国—东盟果蔬贸易额已接近2020年全年水平,其中东盟水果对华出口额超过64亿美元。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激发了东盟各国果农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为当地农业产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

  三

  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30年来,中国—东盟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供应链高度联结、相互协作。双方贸易由传统农副产品、初加工产品和低附加值工业品不断向工业制成品、高附加值机电产品、机械器具和数字化机械设备转型升级。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是东盟国家生产原材料和机械设备主要来源地之一。

  2020年,中国—东盟加工贸易项下进出口额达1410亿美元,占双方贸易总额的20.6%,其他各类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也占有较大比重。中国与东盟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分工中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为双方经济增长和产业合作注入持久动力。

  四

  自由贸易区建设不断深化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建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2002年11月,《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2004年1月,早期收获计划实施。2004年11月、2007年1月、2009年8月,双方先后签署《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进一步加强双方业已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展现了发展中国家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良好模式。2015年11月,双方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对原有协定进行进一步丰富、完善和补充,为双方经贸合作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助力。2021年11月,双方同意开展联合可研,确定进一步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的其他可能领域,继续深化自贸区建设。

  此外,中国与新加坡、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先后建立了双边自贸安排。2020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成功签署了以东盟为核心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该协定将于2022年1月1日生效,为地区贸易和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