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集装箱生产和出口行情火爆,很多物流大国都翘首以待、望眼欲穿。人们也许没想到,现代集装箱这一诞生于美国,曾经先后以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为生产制造中心的重要物流工具,会在中国这个现代国际物流起步较晚的国家稳定地实现海量生产、海量消费和大量出口。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绝大部分集装箱的生产供应国。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既赢了当时的主要竞争对手韩国,也在当年一部分国际集装箱产能转移到东南亚的挑战面前稳住了份额和地位。居安应当思危,发展不能止步,面对2021年的火爆行情,当下的中国集装箱生产经销企业是否提升了自己的水平,中国集装箱行业下一步升级创新的方向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有待中国集装箱人继续努力探索解答。
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一
如今订单排队
在中国集装箱发展史上,1973年是重要的年份。那一年,新中国第一座集装箱码头诞生在天津港。到1993年,中国集装箱产量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生产国。中集集团、东方国际集装箱公司、新华昌集团等一批在全球集装箱生产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集装箱制造企业纷纷成长起来。
去年到今年,疫情下的国际供应链、物流链紧张吃力,集装箱“一箱难求”成为外贸发展重要瓶颈。中国作为全球绝大部分集装箱生产供应国的身份受到更多关注,引发了更多话题。韩国、印度等国家纷纷进行调研和探索,想要弄清楚本国扩大生产集装箱是否可行。但综合考虑成本、原材料供应、生产工艺、消费市场等因素,中国在集装箱生产领域的优势地位很难撼动。
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以人民币计价,今年1月至9月,我国集装箱出口同比增长241.3%。记者了解到,有一些其他行业的企业看好集装箱生产行情,转产投入集装箱生产行列,佛山市美宗房屋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2021年6月转型生产标准集装箱。来自多家集装箱生产企业的反馈也印证了今年和当前中国集装箱生产订单的火爆。
东方国际集装箱(连云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只是40尺集装箱有几十台现货,需付全款购买,如果想订购其他规格的集装箱则要提前下单并预付30%货款后排队,今年12月的订单已经排满,新订单只能排队等到明年1月生产。另一家重要的集装箱生产企业向记者反馈,目前拿不到现货,需提前下订单,此后排队等待的时间长短与集装箱型号、材料都有关,无法简单地给出时间方面的承诺;而成品交付地点,并未局限于北方港口。寰宇东方国际集装箱(青岛)有限公司向记者反馈说,想买集装箱的客户目前拿不到现货,需根据订单情况先排队。但该公司工作人员透露,市面上集装箱紧缺情况有所缓和。
中国港口协会集装箱分会秘书长张如星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集装箱紧缺的情况之前较严重,当时企业订单太多来不及完成,目前缓和了一些。“毕竟中国外贸体量很大,集装箱消费量也很大,所以集装箱供需矛盾在中国显得特别明显。”张如星说。
江苏华纳威尔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则反馈说,公司集装箱生产供应形势没有其他企业那么夸张,以40尺标准集装箱为例,如果今天下单,也不用等很久就能安排生产,不像有些厂家那样要等到明年1月才生产。集装箱从业者李先生也介绍说,“我们的集装箱可以发往全世界,有一部分是现货类的,另一部分需提前下订单再生产。现在集装箱供应没那么紧张,集装箱价格和前一段时间相比也下调了一些。但和前几年相比,集装箱价格还是比较高。”
另外,记者采访发现,有集装箱贸易商少量囤货和转销。天津一家集装箱生产销售企业工作人员介绍说,“根据对行情的判断,公司提前从生产厂家订购了一些集装箱,由于下单较早,即便排队,现在也能拿到货,有些可以转卖给急需集装箱现货的客户。”
短板和潜力并存
专用箱和一带一路是新蓝海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虽然集装箱生产大国地位稳固,订单亦火爆,发展潜力仍不小,但中国集装箱行业存在短板。其中一个短板是布局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集装箱生产量大且使用多,西部地区生产少且使用情况不足。再加上常见的集装箱生产并非高难度,在疫情之前国际国内销售行情远非今年能比,若要保住行业的发展势头,怎样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怎样多元化地拓宽集装箱应用空间仍是重要课题。
对此,张如星分析说,要推动西部货运的集装箱化,发展内贸集装箱和铁路集装箱,大力推动海铁联运,重视发展冷链集装箱、特种集装箱等更高端集装箱,这是中国集装箱行业的升级方向。
“冷链集装箱一直在快速发展,国内消费市场很大,欧洲、南美等地的很多进口商品通过冷链集装箱进入国内。特种集装箱在工程机械产品出口中用得较多,毕竟这类机械对集装箱和运输有更特殊的要求。”张如星介绍说,“内贸集装箱和铁路集装箱也是发展方向。内陆港和铁路也在扩大使用集装箱,铁路集装箱以前和港口集装箱联系较少,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大力推动海铁联运。”
在张如星看来,西部集装箱运输没有东部发达,集装箱在中西部地区很有发展空间,当前正在推动西部运输的集装箱化,中西部农副产品若能更多地使用集装箱可以更方便运出。“‘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地区的开放发展,为集装箱业务发展带来很多机遇。”张如星说。
来源: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