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求稳、投资求准,保持中国经济韧性

2021年中国经济“年报”已于日前出炉。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1%。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新的一年的表现备受关注,尤其是面对不断加大的下行压力,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对此,受访专家认为,从短期来看,由于全球疫情持续反复,中国经济仍然面对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然而经济稳定增长也有支撑面,2022年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下,政策发力有必要适当靠前,使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

稳外贸需充分做足准备

2021年中国外贸一路狂飙,以美元计价,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然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亮眼数据的背后也有外贸企业的心酸。“刚刚过去的一年,对于大多数外贸企业来讲,日子并不好过,特别是一些中小外贸企业更是进退两难。”一位从事外贸物流行业的人士向《中国贸易报》记者透露,一方面是海运物流费用的疯涨,表现在一箱难求、货值抵不过运价;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明知不赚钱甚至是亏损,却还要硬着头皮接下订单,唯恐失去日后的客户。这种尴尬局面还将大概率在2022年延续。

面对外贸领域可能出现的大幅波动,中央近期提出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目的就是让外贸能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防止大起大落对贸易增长和市场主体的伤害。有关专家认为,在新的一年,这样的政策调控需要更大力度。其中,外贸领域跨周期调节的着力点,仍要围绕稳增长、促创新、保畅通、扩合作这四个方面展开。重点在于稳住市场主体、稳住市场订单,大力推进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支持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加大中国品牌的海外推介力度。与此同时,还要确保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通过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商签更多自贸协定、升级现有自贸协定等举措,有效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更深地融入到国际经济合作中去。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建平向本报记者表示,当前全球疫情尚未结束,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国际海运费高企,叠加2021年外贸基数较高的因素,让2022年外贸运行面临不小压力。

不过,他也认为,今年年初《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正式生效,这势必会带来庞大的贸易创造效应、投资增加效应和就业增长效应,会对中国外贸稳增长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基建投资有望对冲下行压力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经济整体呈现平稳复苏向好发展的态势,具体来看在外贸、就业、通胀数据、结构调整、节能减排、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亮点纷呈,较好完成了预期目标。

有专家向记者透露,在新的一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有所降低,要更多靠国内的需求,尤其是扩大有效投资。对此,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基建包括高铁、高速公路、大江大河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城市交通建设等各个领域,是过去增长的重要来源。以往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能达到20%以上,但去年如果考虑物价因素,基建投资为负增长。

上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在业界看来,在稳增长的政策中,投资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尤其确保基建投资精准发力、有效投资,是2022年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引擎。有机构测算,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资1000亿元,能拉动GDP增长0.15个百分点,新增就业岗位49万。

记者注意到,2021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仅增长0.4%。基础设施投资低位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制造业投资受原材料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不稳等影响,持续增长的基础尚需巩固。部分地区重大项目接续不足,资金、用地等要素约束明显,投资增速较低。

姚景源认为,新的一年中国将加大基建投资力度,一些重大项目提前布局,这就能推动需求从收缩转向扩张,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根据记者观察,基建投资一直是逆周期政策的重要抓手。在做好跨周期调节稳经济的背景下,今年地方债发行节奏比往年明显前置。多个省区和计划单列市已经披露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计划,且发行规模有望超过万亿元。从投向领域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将是今年地方债投入的重点领域之一。地方债的较早下达将为重大项目资金接续提供有力保障,助力基建投资企稳回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专家认为,当前财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的空间较大。近期财政部已向各地提前下达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这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作用,有效助力稳投资、稳增长。

来源: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