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领域进行跨周期调节,怎么看?怎么干?

2022年1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立足当下突出问题,聚焦长远跨周期调控,从挖掘进出口潜力、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稳市场主体保订单三个方面提出15条具体措施,既有对解决短期外贸发展面临的如国际物流不畅、企业融资难、贵等现实困境的有效举措,也有对中长期促进外贸创新发展、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宏观规划。该《意见》的出台是当前及中长期外贸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

 

外贸跨周期调节提出背景
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性因素加大

 

此次《意见》的出台,系统地在外贸领域使用跨周期调节手段,是中央根据当前国内外错综复杂经济形势作出的重要研判,是已经和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的有效应对之举。

 

一是外贸运行面临的环境异常严峻。2022年,全球贸易下行风险依然凸显,主要经济体政治因素引发供应链断链风险加剧,疫情冲击国际物流受阻,航运价格高企,外贸供应链和产业链面临严峻考验,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也必然会冲击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时去年6万美元总额的高基数效应不可忽视。总地来看,来自“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压力在外贸领域会比较突出。可以预见,2022年我国外贸发展面临巨大困难和艰巨挑战。

 

二是外贸结构依然不平衡,有待进一步优化。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不协调,2020年服贸占贸易总额比重仅为12.4%;出口与进口发展不均衡,2021年贸易顺差达到4.37万亿元,同比扩大17.8%;国内区域布局不协调,东部外贸发展具有绝对优势,中西部外贸规模差距较大,商品结构有待优化等等。

 

三是外贸新动能尚未成熟,新旧动能转换需提速。当前,外贸新旧动能仍处于转换期,以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贸易增长新动能板块还未对整个外贸起到较大的支撑和拉动作用。2020年跨境电商进出口占比仅为5.3%,对外贸的拉动作用有限。另外,随着全球生产力的恢复,拉动2020年出口的主力军“疫经济”“宅经济”等商品在2021年已经出现明显的不可持续性。在后疫情时代国际贸易依然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外贸增长的动力短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稳外贸需挖掘更多新潜力和新动能。

 

跨周期调节更加注重
系统提升外贸发展质量

 

坚持稳字当头,“稳政策”居于首要位置,外贸跨周期调节是“稳政策”的具体体现。跨周期调节不仅包含对短期内外贸的总量把控,更重视中长期外贸结构的优化以及发展动能的挖掘,是从中长期视角对促进外贸稳定发展作出政策储备和安排,政策举措更具前瞻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构建了大周期视角下可预期的政策基本面。

 

《意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中长期困难和挑战,从稳规模、稳链条、稳动能、稳主体四个方面进行跨周期部署,核心目标是实现外贸高质量持续发展。

 

稳规模——挖掘进出口潜力是外贸总量的必要保障。疫情以来,全球通胀、供应链受阻等因素导致国际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持续高涨,加之国际物流运输成本高企,大宗商品进口面临的国际环境比较复杂,整体处于风险高点,《意见》对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另外,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以及后疫情时代国内消费的逐步复苏,将有效带动国际消费品进口,未来增加消费品进口将成为扩大进口的重要着力点。

 

稳动能——“海外仓”在《意见》中多次提到,作为新型贸易基础设施,海外仓不仅是发展跨境电商的重要境外支撑,也是有效拓展和支撑外贸供应链的重要境外节点和平台。将大力支持发展“海外仓+贸易”“海外仓+金融”“海外仓+供应链”,充分发挥海外仓贸易带动功能、金融依托功能和物流基础设施的功能。此外,增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支持创新发展离岸贸易,能够有效加速集聚形成外贸增长新动能,促进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

 

稳链条——保障外贸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畅通的着力点,一个是解决国际物流不畅、供应链“堵、断”等问题,提出支持外贸企业与航运企业签订长约、直客对接、加强海运监管等,解决当前供应链中的国际物流运输难题。另一个就是加强贸易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出新培育一批外贸创新发展试点,稳定加工贸易发展,培育贸易双循环企业,旨在围绕产业补齐、延长、巩固贸易链条,以产业转型升级带动进出口规模扩大、结构优化。

 

稳主体——支持外贸企业发展是稳外贸的核心。当前传统外贸企业面临转型升级、融资难融资贵、用工困难、经营成本上涨等诸多现实困境。《意见》提出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支持力度、加强企业减负稳岗扩就业、提高企业应对汇率波动风险能力等,进一步营造良好宽松的企业运营环境,针对困难精准发力,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

 

在当前外贸运行环境如此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做好跨周期政策调节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提前部署、靠前发力,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跨周期的有效衔接,能够有效解决宏观层面“稳增长”和“防风险”上的平衡问题;精准施策、及早应对,加强宏观政策与微观主体的结合,有利于增强外贸主体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政策进一步的优化、协调、配套,更有利于发挥组合效益保障外贸中长期“稳”与“进”的总体态势,推动我国外贸“逆风而行”“行稳致远”。

 

来源:国际商报